赵如媛看孩子们都睡了,只剩他们三个大人,二姐家的两个孩子暂时也还没来,这是个很好的机会。
林国豪各种用眼神暗示她,别磨蹭,抓住机会赶紧说。
赵如媛却不知道该怎么开口,如果就这么直愣愣地说,感觉太突兀了。
她现在回想起,当初自己家刚准备养小龙虾,钱不够的时候,跟二姐家借三万块钱的那个情形,每回想一次都暗自觉得尴尬一次。
现在的她都无法理解那时候的自己,怎么就那么敢说呢?
她酝酿半天,她老公都要急得团团转了,她还不开口。
直到听赵如月提起宁时春他媳妇儿有个好朋友,现在就在市里开发廊,以前那个人在县城开发廊生意就很好,而现在来市里,自己买了铺面重新开张,生意甚至比以前在县城的时候还要好的事。
赵如媛可算是找到了切入点,说起开店的事:“能把铺面买下来再开店卖东西,确实更好。”
她说完一句停下了一瞬,回想自己的话有没有哪里不妥。
回想后觉得,开发廊卖的是服务和手艺,也是卖东西的一种,自己这么说应该也没错。
于是很快又继续说下去:“只要东西好,不愁没客人,不像我们这些养殖户,现在行情改变了,想把东西卖出去,还得看收货人的脸色。”
赵如月跟赵如媛电话联系不算少,也听她说过好几次,她婆家那边村子里的人,看她们夫妻俩养小龙虾卖真挣到了钱,一个个就开始跟风,也要养小龙虾。
这种事无论在什么地方都不少见。
赵如月把自己代入到妹妹妹夫的角度去看,自己都觉得难受。
好不容易当本地‘第一个个吃螃蟹的人’,冒着风险挣了一点钱,当初他们养这个,也不被人看好,甚至还有人背地里嘲笑他们瞎搞,等着看他们笑话。
结果他们真做成了,本以为可以长久做下去,却有那么多人跟风,跟风的人里,没准就有当初背地里不盼着他们好,等着看笑话的人。
一个村,将近三分之一的人都跟风养小龙虾,还没算上临近的其他村子里也跟风的人。
赵如月已经可以预见,等到小龙虾长成的季节,竞争有多激烈了。
“那你们打算怎么办?得赶紧想个办法才行,要不养的人多了,市场很容易被他们搞乱。”
赵如媛等的就是这个时候,她急忙说:“姐,我和国豪想着,我们自己也在省城盘下一个店,到时候我们自产自销,你觉得这样行吗?”
“你们打算卖生鲜还是做熟了卖?”
赵如媛说:“我们打算把小龙虾做熟了卖,那样比较能卖得上价,我们只卖各种口味的小龙虾和酒水,应该不会太麻烦。”
“产品有点单一,不过也不是没有好处。”有时候缺点也可以变成优点。
如果一直坚持专注于做这一个品类,只要味道好、质量和卫生过关,等时间久了,也许省城人一说起吃小龙虾的店,就能想到他们家。
赵如媛试探着问:“你觉得可行?”
赵如月不敢打包票,原因还是当初她跟苏胜楠说的那样:“我觉得问题不大,但是做生意这事,影响因素太多,我可不敢说一定能成。”
赵如媛:“我明白的,姐,那个……”临到最重要的事,准备问出口时,她又不好意思起来。
“什么?”赵如月本来眼睛正看着电视,听妹妹哼唧半天,没把话说完,转头看过去,就看到妹夫拉着妹妹的袖子,怨夫似的,一脸恨铁不成钢的表情无声催她赶紧说。
赵如月让他们逗笑了:“你们俩都多大年纪了,还做什么怪呢?有话直说呗,难道你有事想叫我帮忙,我不答应你,我们姐妹俩还能掰了不成?”
赵如媛忙道“那肯定不会!”
她一听她姐这么说,顿时豁然开朗,也终于想起来,当初自己为什么敢直接开口借那三万块钱了。
因为她们是关系很好的亲姐妹,彼此互相了解对方,她姐相信她不是那种会借钱不还的人。
那还有什么可犹豫的?